我的困惑
--读《登山课引起的思索》之感想
今天读了《雅慧》报上一篇陈老师撰写的《登山课引起的思索》让我在不禁感慨的同时,也想一吐心中许久的困惑。
文中提到了“没有围墙的学校”,“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和“教育的本源—教育即生活”。我想这是许多老师和家长更是孩子们向往的教育的理想国度,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孩子有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截然不同。他们能以奇特的想法看待任何事物,所以他们对整个世界总是保持着诙谐荒谬的眼光,这和大人对任何事物都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完全相反。只因为小孩的世界对大人的世界看似无益甚至太过幼稚,于是大人拼命把小孩从他们的世界拉出来,总想让孩子以大人的方式来规范其言行,于是矛盾便来了。
在儿子上小学之前,我细心呵护着孩子的童真、童趣,尽量让孩子保持他的原生态。看见地上的落叶,口齿还不清的他会说:“树叶在睡觉。”,清晨听到鸟鸣,他会说:“小鸟在唱歌。”,就连“嘘嘘”,他说自己在开炮、发射。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我在童话世界里重新度过了一次被遗忘已久的童年。
转眼,儿子就背上了书包,踏进了小学校门。体育课、美术课是他的最爱,其余的上课时间,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就是从学“a、o、e、i”开始,儿子生平第一次被“吃生活”。好几次他怎么也不肯读拼音,忍无可忍的爸爸终于举起了放在墙角的扫帚,用扫帚柄在儿的大腿上狠狠地做上了几道清晰的印记。
晚上等孩子睡熟了,我和孩子他爸不约而同地掀开了盖在儿子身上的被子,那鲜红的血痕在儿子白嫩的大腿上显得格外刺眼。在我们相视的那一瞬间,老公用不坚定的眼神,声音低沉地对我说“你别舍不得,不打不成器!”。以后,为了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我和老公总是被弄得差点先打起来。
从此家有读书郎,却难闻读书声,而我催促孩子学习,训斥孩子读书不力的叫喊声却连绵不断,而且分贝见长。临近考试,每个早晨都是在鸡飞狗跳中开启的。喜欢早起的儿子不是装睡逃避晨读,便是早起了也不愿温习。我便开始像电视购物中的主持人般喋喋不休,逐渐放大的音量总能把睡梦中的老公吵醒。怒不可遏的老公便开始一阵狮吼。为了避免“肢体冲突”我赶紧催促儿子背上书包去学校“避难”。
上三年级的儿子依然时不时地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在那里他可以随心所欲;那里仿佛有多对翅膀,可以在云上做游戏,他的想像没有极限。所以我和儿子的相处就是小孩子世界和大人世界的拉拉扯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总是说孩子是被拉扯大的。可让我不明白的是,如果孩子不被拉扯,能不能有其它更轻松更自在的方式长大?
尽管教育的方式在不断求新求变,但学校的教育终究是统一规范的,而每一个不可思议、有着奇奇怪怪想法的孩子必定要经过规范教育这个庞大的流水线加工成型。我想,绝大多数家长不可能,也不敢让自己的孩子游离于统一教育之外,让孩子特立独行。
面对一次次的考试,让对考分不是很在意的我开始不得不在乎。考试不仅考孩子,更是考核老师业绩的重要指标和对家长育儿能力的一次次检测,它还常常会影响到家庭的氛围。
每一个老师是如此的尽心尽力,家校之间的联系又是如此紧密。陪读的家长对孩子的每篇课文到第个生字,再到每道习题的解题思路了如指掌,认真的程度远远超过当年自己读书。一直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的我渐渐被感化了,最近有了开始被同化的迹象。可让我困惑的是:好几十岁的我都能被改变,为什么几岁的孩子还是我行我素、坚如磐石呢?
手捧漫画书的儿子总把妈妈的话当成背景音乐,而妈妈总能清晰地听到儿子时不时发出的咯咯笑声,自己只能摇头叹息。当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学习意味着什么,他的回答是:“刚果人为什么都那么黑?‘丁丁’为什么能去那么多国家?漫画家从小都喜欢逃课,我也想逃课。”
不惑之年的我,面对孩子依旧充满困惑,孩子就像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你永远都猜不透。我害怕孩子有一天会变得像多数成年人一样寡淡无趣;但又担心他长大后太过天真幼稚,与周遭格格不入,相处之道过于笨拙。
孩子的世界每天都在和大人的世界对抗着,而我这个没有原则的妈妈一天天就在困惑、妥协之中看着孩子从绕膝之年长成了英俊少年。
三(3)班 黄天益家长
2013.11
评论